所在位置:首页 > 活动 > 行业资讯
美国内控新标提高上市门槛 中国尚无监管要求
2014年01月28日
分享到 :
63.2K

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之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主席何逸夫日前在京表示,全球很多企业开展的内部控制一直是基于1992年的模型,但过去20多年间企业组织形式以及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此,COSO委员会于2013年5月13日发布了内部控制框架的更新版。

 
“更新版把过去的五个内部控制要素细化为17个基本原则,今后不会再出现对某个要素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门槛比以往更高,由于香港遵循的也是COSO标准,计划赴港上市的企业也会比以往困难。”
 
20世纪80年代,很多美国上市公司被发现财务数据造假,整个股票市场都非常担心,于是就由五个专业组织在1985年组成了COSO委员会。虽然当时大家都认识到内部控制非常重要,但对于什么是内控、用什么模型进行内控缺乏统一的标准,7年之后,内控模型由COSO委员会发布,但在之后的十多年里却很少有企业使用。
 
“2002年美国出现的安然丑闻成为重大转折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推动出台萨班斯法案,最后1.5万家美国上市公司选择COSO1992年发布的模型作为强制内控的基础。”何逸夫说。
 
在推出更新版之前,COSO委员会曾询问成千上万个利益相关者,大家普遍认为,20多年间企业组织架构、业务模式以及科技应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利益相关者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对内部控制模型由一些更新和升级。
 
“在1992年的模型中有很多理念,现实中这些理念可能比较难以使用,在新的模型中,我们将理念整合为17个基本原则,以便于企业理解和使用。如果一个企业要做自己内控评价,评价这17个原则是不是满足了,运行得是不是有效,然后就能判断内控五要素是不是整体发挥了作用。”何逸夫说。
 
1月23日下午,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会见何逸夫时表示支持和赞赏新框架,会尽快将新模型翻译成中文,但熟悉新框架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暂时不会反映在相关监管规定上。
 
“财政部目前发布的内控规定就是基于1992模型,上交所已经出台内审文件,虽然内容没有太多变化,但已经表明态度。”崔楠说。
 
实际上,中国的反应也并不慢。去年9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开始与COSO委员会接触;10月,财政部开始介入;12月,双方达成授权协议。目前正着手进行翻译。
 
在全球范围内,只有挪威、日本已经翻译完成,西班牙语、法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的翻译工作还在进行中。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它们更擅长的是内控流程、内控活动,但内部控制工作最重要的是控制环境,提升整个环境的水平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来源: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