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强调维护国家人才安全。《意见》要求清理减少准入类职业资格并严格管理,推进水平类职业资格评价市场化、社会化。积极培育各类专业社会组织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职能,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完善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按有关规定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负责实施职业技能考核、评价和证书发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务院还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坚持需求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方案支持企业按规定自主开展职工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作,提升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
1、“职业能力认证”和“职业资格认证”的区别:
“职业能力认证”代表着劳动者对某一职业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它是对劳动者真实职业能力水平的认定。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升职、人事变动的重要依据。职业能力(Occupational Ability)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含三方面基本要素:一、为了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要具备的能力,表现为任职资格;二、指在步入职场之后表现的职业素质;三、开始职业生涯之后具备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提高现代职业技能水平,加强理论教育、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的政策精神,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的有效途径。职业能力认证(如评价类职业资格)虽无强制效力,但其颁证机构的专业性和社会、雇主、持证者的认可度将构成其公信力,常见的包括:金融分析师、管理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国际注册反舞弊师CAP、国际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CIA、微软软件工程师、华为硬件工程师、阿里巴巴认证的营销专家等。
“职业资格认证”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即“从业资格”。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没有取得相关认证就不能从事相关职业。常见的包括:教师、医师、注册会计师、律师等职业执业资格。
2、 国际注册反舞弊师CAP属于 “职业能力认证”。
国际注册反舞弊师CAP考试认证是一项注重新技能实践应用,具有国际化、市场化、社会化特征的“职业能力认证”,而不是国家规定的从业准入“职业资格认证”。国际注册反舞弊师CAP证书是由国际反舞弊协会组织考试并由反舞弊标准研究院联合进行职业能力认证的一项全球性职业能力认证考试。
国际注册反舞弊师CAP考试坚持按照科学的职业能力体系、完备的能力考试系统构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考试由考试认证委员会负责命题、阅卷和认证,指定运营机构负责具体的组织、培训,考试成绩合格并认证符合标准,即可发放的专业、权威证书,证书编号为唯一编码,全球通用。CAP证书可以证明持证人职业能力达到反舞弊相应职能岗位标准(特别适用于反舞弊、监察调查、审计稽核、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廉正合规、法务、反洗钱、人力资源等职能岗位,律师、法律顾问、注册会计师、税务师、管理咨询、信息安全、系统开发等外部服务专业人士,以及相关专业大学生),是求职、任职、升职、人事变动的重要依据。证书一经推出,受到社会、众多500强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广泛认可。
3、市场化、社会化的职业能力认证体系还有哪些?
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得到市场广泛认可的众多国际性考试认证(可参考中审网校http://www.auditcn.com/)和国内协会组织的专业证书考试以及思科网络工程师认证、微软软件工程师认证、华为硬件工程师认证以及阿里巴巴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和能力认证,这些都是典型的由民间组织、企业等来构建的职业能力认证。
4、职业能力认证相关的国家政策:
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强调维护国家人才安全的重要。《意见》要求清理减少准入类职业资格并严格管理,推进水平类职业资格评价市场化、社会化。积极培育各类专业社会组织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职能,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2017年1月5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改革方案》明确:落实放管服改革措施,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就业创业创新活力。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分类推进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更多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组织在人才评价中的重要作用,保障和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
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发挥市场、社会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积极培育发展各类人才评价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逐步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评价职能。”
2018年5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从劳动预备开始,到劳动者实现就业创业并贯穿学习和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政策。通过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培训,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道德养成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鼓励企业建设培训中心、职业院校、企业大学,为社会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鼓励支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行业人才需求发布、就业状况分析、培训指导等工作。积极参与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技能合作与交流。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完善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按有关规定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负责实施职业技能考核、评价和证书发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9年5月18日,国务院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部署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坚持需求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支持企业按规定自主开展职工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作,提升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
2020年7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的通知》,指出行业协会商会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和行业需求,自行开展职业能力水平评价,但不得以此为由变相开展职业资格认定,颁发的证书不得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全国”、“中华”、“国家”、“职业资格”或“人员资格”等字样和国旗、国徽标志。